|
性吸引力包含了心理上的和生理上本能的反應。這是最基礎的。
通常情況下,心理上參與了感情這種情感。這種情感既可以是直接的,也可以是滲透型的,但是都帶有依戀性的性質。
在社會中,對某人產生了感情或者情感的依戀性,一般都是互動的結果。在單性性取向(異性戀和同性戀)中,就是兩人的互動。情感不是平白無故的產生,是語言的交流、行為中的互助、心理上需要(比如說,自尊)等。當這些全部綜合到一起,會不會產生性吸引力或者是愛情呢?還不會。
感情須要達到一定的深度,才會產生依戀性,才會產生性吸引力。這中間有個注意的過程。
比如說,對某人產生了依戀性之后,就會關注這個人,心里想著這個人。這就是“注意”。是情感的集中性。
親情當中也帶有這種依戀、這種注意。但是,親情有倫理上禁忌,那就是亂倫。它在人的意識中有界限?墒,愛情沒有。在一般人的意識中,會把親情和愛情這兩種感情分得非常清楚。所以針對的對象也不會相同(一個有血緣關系,一個沒有)。
依戀的感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的呢?時間性、頻率性、跟隨性(這種跟隨性可以是行為上的跟隨,也可以是意識上的跟隨)、感情的深度等。比如,在同性戀中,兩個同性在一起,看似是好朋友,但是朋友和性吸引力的區別是在“度”上。朋友之間的感情比愛情要淺,在時間性、頻率上、跟隨性上和愛情有相似的地方,但是它們有“度”的不同。愛情就如同黏上了一個人,友情僅僅只是相互取暖。
兩個本來沒有任何交集的同性,超過了這個“度”,就會產生性吸引力,隨之就會出現愛情。在感情上就會產生愛情;在本能上,就會產生性行為。在無意識中,愛情同時具有了指向性,這種指向性,就是性取向。(這里舉的是單性性取向的同性戀和異性戀)。
具有相同性取向、生理性別相同的同性戀者,是不是就一定會產生愛情呢?除了性取向以外,還有一個選擇性;蛘哒f,一個人是同性戀,她不一定所有的同性都會愛,而是在同性群體中篩選出其中的一個。因為愛情具有排他性。
在愛情當中,依戀性是一個線索,同時,排他性也是一個線索。同性戀中,一個人對某個同性和其他同性或者異性有親密接觸、親密的感情就吃醋,這都表現出了一些愛情的感情。愛情,形成了對所愛人的“中心性”、唯一性,甚至在某種程度上,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“私有物”:別人似乎沒有權利去愛她的“私有物”,這個“私有物”應該是自己獨占。表情、動作、態度、行為都可以反應出來,只不過有些人會隱忍。
異性戀,在社會中,可以確定兩人的戀愛關系;在排斥同性戀者國度中,同性戀在某些時候,不好確認兩人的關系,除非是其中一方表白了這種關系。不確認的關系中,就會形成愛情的分散性:別人可以追你所愛的人。即便是同性戀者之間確認了關系,但是在合法與不合法的婚姻中,這種關系也是不明確的。合法者有法律的保護;不合法者是靠兩人的信仰。法律和信仰之間,更多的是法律的權威大于兩人的信仰。
在社會中,不同性取向的人婚姻,地位是不一樣的。有無法律上的認可和保障,是區分不同性取向的人社會地位最主要的標志。即便是法律認可的異性戀婚姻,有無法律上的認可和保障,也是確定關系和地位的標志。因為法律具有權威性、社會性。
版權歸http://www.572714.com所有
|